從“社會人”的角度出發(fā),開辟喚醒用戶的嶄新大道
尤其需要注意的是,用戶在不同的情境、時機會被喚醒不同的潛在動機,我們必須根據產品特點、使用情境靈活策劃,這本身也是個復雜的商業(yè)分析過程
如果你問我,有什么辦法能讓產品的價值快速翻一番?我會告訴你:
從“老用戶”入手,提升用戶活躍度(促活)。
是的,絕大部分產品都沉淀著相當比例的“準流失”用戶,即,使用產品的頻率低于正常頻率。
比如對于工具類、社交類、運動類、閱讀類、電商類應用,用戶幾周甚至一兩個月登錄一次。
通常,拉新用戶的成本是挽回“準流失”用戶的幾倍。很多企業(yè)確實意識到了這一點的重要性,也付出了“喚醒用戶”的預算及行動。
早期的時候,任何一點的用戶激勵都能收到不錯的效果,比如登錄抽獎、雙倍積分、代金券、補貼等等。
遺憾的是,時至今日,這些投入卻往往淪為了……我們每個人手機中的“騷擾”短信(或者沒人理會的Push推送)。
例如,你一定會很熟悉下面這些我剛剛從自己手機中摘錄的部分典型:
“【XX產品】會員享特權,積分賺翻天,本周X會員日……”
“【XX產品】X周年慶,全場低至五折……”
“【XX產品】親愛的XX,您已入賬10元現金券……”
甚至還有……
“【XX產品】親愛的用戶,您已成功入賬1000元白銀……”
基本套路都是找個“噱頭”讓利用戶,一言以蔽之:“物質激勵”。
甚至,當激勵度過高時,還會吸引大把“占便宜”用戶(薅羊毛黨),我們還要費盡心思防止這類損失。
那么,近年來,我的打開率是多少?
0
我相信大部分企業(yè)是真心在“讓利”給用戶了,然而,作為一名用戶,我是真的無感啊…
有過一定運營經驗的人都明白,時下用戶促活是越來越難,越來越難……
是的,作為運營人,最痛苦的事情莫過于:熱臉貼在冷屁股,赤城真心換白眼。
你的委屈我懂,但用戶不懂,也不想懂。
那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呢?
我們能否換個完全不同的思路來解決這類難題呢?
一、心理免疫帶來的邊際效用遞減
人類為了應對“痛苦、創(chuàng)傷、挫折”等負面情緒進化出了一整套的“心理免疫系統”,這套心理免疫系統雖然能保護我們從負面事件中快速恢復過來(所謂“時間能撫平一切傷痛”就是這個在起作用),然只要是硬幣就有正反兩面,其負面效果就是:
我們對持續(xù)規(guī)律的“好事”也很容易習以為常。
大家回憶下,我們人生第一次工資到賬時的心情,那個甜蜜啊……也許今日你工資已經比當時漲了好幾倍,但當年那興奮喜悅的心兒卻早已不復存在。
是的,所以,前面提到的物質激勵,在常年的轟炸中使用戶感到疲勞了,隨著刺激頻率的上升,給用戶帶來的愉悅獎賞也急劇下降。
那么,連“送錢”都沒有效果,難道“不花錢”還能折騰出什么效果么?
能。
我們稍微深入思考下,就會悲傷的意識到——物質激勵最大問題恰恰在于:
不把用戶當“人”看。
比如,你會跟你的女性朋友說:“周末陪我逛街吧,我給你一百塊”么?
當然,企業(yè)并非故意想要譏諷用戶,他們僅僅是沒有意識到。
這也是李少加一直批判那些缺乏創(chuàng)造性思考、盲目跟風補貼的各路人馬的原因。
偉大的哲學家亞里士多德早就總結過:人是一種社會性動物。
當人們滿足了生存所需的基礎物質需求之后,你壓根沒法想象人們?yōu)榱司S持作為“人”所特有的“自尊”(即自己及他人對自己的評價)愿意付出的代價之大。
這本身就是巨大的人性需求。而且尚未被很好的滿足。
而這,就是我們運營人作為喚醒“準流失”用戶的高效武器。
既然我們是社會人,那么,就讓我們從社會的最明顯特征——“群體”入手,看看如何開辟一條喚醒用戶使用產品的嶄新大道。
btw,以下思路同樣適用于活動策劃、市場營銷、產品需求規(guī)劃等。
二、用戶促活:喚醒用戶的“內群體”特征
我們不妨回想一下,當我們向其他人介紹一個朋友時一般會怎么說?
我想,只要是個正常人,大概都不會這么介紹:
他叫小明,是一個活了25年的雄性黃色人種,出生于北緯22.3°東經114°的地方,擁有高級智能,靠編寫軟件代碼謀生。
反之,我們一般會這么說:這是我朋友小明,他是90后,深圳人,是一名程序員。
我們留意下“90后”、“我朋友”、“深圳人”、“程序員”這些字眼,其實它們每個詞都代表著特定的“群體”。
是的,當我們在描述“我是誰”的時候,首先就預設了多個群體的存在,比如民族、籍貫、性別、學校、時代、專業(yè)、職業(yè)等等。
如果我們不隸屬于任何一個“群體”,我們甚至無法定位“我是誰”。
哪怕真龍?zhí)熳右膊焕狻?/span>
比如,宋徽宗(1082-1135)的所屬群體可能是這樣的:
換句話說,我們每個人自出生起就會履屬多個不同的群體,我們會把同一群體中的人看做“自己人”而非“陌生人”。
不難想象,對于特別親密的同一群體的人通??梢怨蚕肀舜说摹拔镔|財富”(比如一個小家庭群體),同時,幾乎所有群體都能同享特定的“精神財富”。
這被稱為社會統一性理論(social identity)。
比如,朋友給你介紹對象時,對方很欣賞程序員聰明、老實的特點,這時候你會猛然為自己是一名“程序員”而自豪;
又比如,高考前,校長會說,你們這一屆是我教過的最厲害的一屆,這時候,你會為自己是“這屆學生”的群體而自豪(其實校長跟每一屆的人都這么說)。
扯了那么多“群體”的概念,那么,它對我們的運營策略有什么用呢?
它很容易喚醒用戶的集體榮譽感,或者說得更赤裸一點,能讓用戶通過共享內群體(in group)的優(yōu)勢來獲得“積極的自我評價”。
比如,學生時代,我就留意到一個有趣的現象:
那會我跟班長同桌,每次足球賽之后,班主任都喜歡跟班長詢問比賽結果,只要踢贏了,班長會說:我們贏了!
但如果我們踢輸了,班長會回答:他們輸了……(班長是啦啦隊,沒參與比賽)
類似的“內群體效應”還非常多,比如以前網上流行的段子:
廣東人眼中的中國地圖:
又比如,春節(jié)返鄉(xiāng)跟老同學相聚時,大家應該會莫名的對位于同一城市的老同學產生莫名的親切感,哪怕學生時代不是很熟。
又或者獨自出差在外地時,或者國外旅途時,對自己的“異地身份”會特別的敏感,如果他們對“中國人”評價高,你就會涌現出自豪感。
總之,我們的社會同一性越重要,我們就越強烈地感受到對內群體的依戀。
當我們的“內群體”身份被喚醒時,我們會以群體為榮耀,非常愿意遵守群體規(guī)范,尤其是為群體做出貢獻。
比如:為了部落
這是我們運營人的發(fā)力點,我們可以按照以下思路重新思考,如何喚醒用戶的內群體屬性,進而使用產品:
存在哪些情況,可能喚醒哪些群體屬性
哪類群體屬性能與產品的某個功能結合起來
思考喚醒用戶內群體屬性的最佳時機,進而轉化成運營策略
比如,對于在校學生,我們的“學?!比后w屬性,或者“專業(yè)”群體屬性,甚至“學年”群體屬性均很容易喚醒。
那么這類“群體”屬性有哪些特點呢?最典型的就是年輕人的“竟比心”。
這個時候,跟“競技”有關的產品就可以好好發(fā)揮了,比如運動類產品、閱讀類產品等等。
例如,運動類產品是不是可以考慮推出:“高校跑步總里程競賽活動”。(思路示例)
比如,每天更新各區(qū)域大學的總里程排名并進行提醒,諸如對沉默用戶彈出提示:
“XX科技大學以繞月球三圈的跑步總里程獲得了第一名,你的學校排第幾呢?”
這樣,對于該區(qū)域范圍的大學生就很容易為了學校排名使用產品。畢竟,也只是順手的事兒。
又比如,周末休息時,我們的“家庭群體屬性”很容易被喚醒,我們會對“關愛保護”家人的信息特別敏感。
這個時候,跟“親子”有關的產品就很容易發(fā)揮,甚至,跟公益能沾上邊的產品也可以發(fā)揮。
比如,共享單車是否可以換個思路,考慮Push:
“您的愛人與孩子值得呼吸更好的空氣,騎行減排,就在身旁”(思路示例)。
這比什么“充值100贈送210”之類赤裸裸的刺激好多了。
除此之外,層出不窮的各類熱點事件都可以顯著喚醒用戶的不同“群體屬性”。
比如“高房價熱點”話題,容易喚醒“中產階級群體”或者“無房群體”屬性;
又或者“求職跳槽季”話題,容易喚醒“職業(yè)群體”屬性等等。
本文僅僅是給出創(chuàng)造性的運營策略啟示,具體需要如何結合產品功能、預備哪些必要的資源預算、甚至文案要如何設計、什么時間發(fā)布均需要詳細制定、實施、跟蹤。
甚至,我見過一些公眾號僅僅利用人們“家鄉(xiāng)情懷”(籍貫群體)的投票,比如“最美故鄉(xiāng)”,即獲得了海量的閱讀量及關注。
既然“社會同一性”理論可啟示我們,那聰明如你,肯定想到了還有相應的“個人同一性”,而背后的內在邏輯其實一樣,都是為了維護個體自尊。
下面,我們不妨從用戶的“個體角度”入手,尋找個人心理需求與產品的契合點。
三、用戶促活:賦予行為意義,維護用戶的自我印象管理
我們都聽過一句話:自從有了“美顏相機”,麻麻再也看不到我的“素顏”照了。
我們渴望被社會所接納,這種渴望如此強烈,以至于我們?yōu)榱吮3謨?yōu)秀的“自我表露(self-presentation)”不惜付出各種代價:
比如近乎病態(tài)的節(jié)食、昂貴的美容、透支購買奢侈品。
甚至有人說,朋友圈的唯一價值就是:滿足人們的“炫耀”需求。
不無夸張的說,如果沒有“朋友圈(微信)”,沒有“微博”,旅游產業(yè)恐怕也要大受打擊。
但是,作為一種社會人,我們的這種基于“自我印象管理”潛在需求是非常寬泛的,目前大都僅局限于“炫美”、“炫富”非常表層的需求(通常是年輕人)。
其實這反倒妨礙了用戶,尤其是中高產階級的“謙虛”需求(讓他人覺得“謙遜”也是人的一個普遍印象管理需求)
我們都知道,人們對于未被滿足的需求會特別敏感。
比如,當我們遠距離徒步穿越之后,對交通工具會特別敏感;
又比如,對于十來歲荷爾蒙分泌旺盛的男同學們,當運動場上出現幾個美女時,他們打球會驚人的起勁;
又或者,對于一個剛剛遭遇“排斥”的個體(例如情侶分手)會對他人的微笑、肯定、贊美特別敏感(所以“趁虛而入”是有科學依據的)
那么,人們還有哪些高級“自我印象”需求渴望被滿足呢?
通常有:聰慧、才華、品味、進取心、社會貢獻……等等。
這些都是中(高)產階級渴望低調表露的外部印象。當然,請切忌妨礙他們的“謙遜”需求,這是非常講究藝術手段的。
我們可以按照下述思路思考,如何重新喚醒用戶對產品興趣
思考產品與用戶的哪些“自我印象”相關
如何激活這些要素
結合兩者轉化成可落地的運營策略
比如,對于“知識類產品”(中產階級用戶為主),是否可以考慮推出一個:
“歷史上最著名的十大邏輯悖論,難倒無數人,挑戰(zhàn)下你能做對幾道(選擇題)……”(思路示例)
以此喚醒用戶對“才華”的自我印象管理需求。
又或者,對于“奢侈品電商產品”(中產階級用戶為主),與其不厭其煩的推出“感恩特價”、“折扣優(yōu)惠”(這些本來就跟奢侈品的初衷相違背了),還不如推送:
“耶魯大學女生春季就流行這幾款服裝……”(思路示例)
以喚醒用戶對“品味”的自我印象管理需求。
甚至,對于頂端奢侈品電商平臺,還可以考慮跟公益機構合作,定制特別版的“品牌服裝公益限量版”,喚醒用戶的“社會貢獻”的自我管理需求,可說是一種三方共贏的運營策略。
比如愛馬仕的慈善基金項目,推出的限量“森林之主”絲巾(如下圖)
無論運營什么產品,作為一名優(yōu)秀的運營人,都可以大膽結合產品特質,思考更具創(chuàng)新性的策略,而不是永遠跟風,永遠模仿,最終使用戶“無感”,讓產品的品牌失去“獨特性”定位。
將自身產品的相關屬性與上述要素結合起來,賦予用戶使用產品的“高層意義”,這是對新興中高產階級非常有吸引力的商業(yè)策略。
目前,無論是“群體屬性”還是“個體屬性”,背后滿足的本質都是喚醒用戶對“自我的積極評價”需求,進而使用產品。
那么,除了“利己”之外,是否還存在“利他”需求呢?
幸運的是,有。
四、用戶促活:喚醒用戶幫助他人的“利他”屬性
近年物欲橫流的功利化社會極大的削弱了人們的“善行”。
一方面,這是由于“坑蒙拐騙”負面事件的大量傳播所致;
另一方面,也是大城市人口大規(guī)模集中,造成了“道德感分擔效應”,削弱了人們的行善動機。
慶幸的是,作為社會人,我們與生俱來就具備行善的強烈動機,僅僅是被復雜的社會掩蓋了。
幾年前,我跟朋友在斯里蘭卡穿越叢林時迷了路,好不容易遇到了一位當地的老伯(遺憾的是他并不懂英語),我們手舞足蹈讓對方明白我們迷路了,而他無論怎么比劃我們也不懂該怎么走出叢林。
結果,出乎我們意料的是,這位走路都已經步履蹣跚的老伯(赤著腳)居然干脆直接領著我們走了半個小時的荒郊野嶺找到了公路……
而最讓我難以忘記的并不僅僅是感動,而是老人家道別時那發(fā)自內心的、甚至是近乎宗教救贖般的喜悅表情。
是的,“幫助他人”本來就是我們人之為人的天性之一,潛藏在內心的某個角落,等待著被喚醒。
那么,在什么情境下用戶的“利他”屬性容易被喚醒呢?
社會心理學家總結,對于以下因素,包括:
“同理心喚醒”
“內疚感釋放”
“受助者相似性”
“緊急事件”
“旁觀者數量少”
都能夠輕易喚醒人們的“利他”性。
而我們所要做的就是思考,如何將所運營產品的功能與上述情境結合起來。
比如,對于“知識共享類”產品,如果對沉默的(導師)用戶Push:
“你的師弟師妹,錯過這個月的求職期,將再難就業(yè),而你的幾句話,將能改變他們的一生……”(思路示例)
(觸發(fā)了“受助者相似性”、“緊急事件”、“旁觀者數量”等特性)
會比諸如“輕松1小時,賺取300元”更容易打動用戶(對于有真才實干的人,會愿意犧牲自己業(yè)余時間換取300塊?)。
又比如,一線城市很多人經常加班,沒有時間陪孩子,而產品新版本發(fā)布后,面臨許多用戶不愿意更新、體驗新功能的問題,往往頗為無奈。
這個時候何不推出一張同情牌?
例如對于親子類的產品:
“我們犧牲陪伴孩子的時間,加班加點,就是為了讓您更愉悅的陪伴孩子……”(思路示例)
(觸發(fā)了用戶“內疚感”、“同理心”、“受助者相似性”等特性)
此外,誠如熱點事件容易喚醒人們特定的“群體”屬性,同樣的,有些熱點事件也會喚醒人們的“利他”屬性。
比如,2015年柴靜推出《穹頂之下》引起社會對環(huán)境污染的熱議。這種情況,針對機動車主相關的產品就可以利用該群體的“內疚感”推出相應的運營策略。
事實上,據我對周邊朋友的了解,很多人都有做公益的意愿,無奈缺乏一個好的渠道(不信任)。
今年京東APP的運營團隊針對公益需求推出的“舊衣物回收計劃”,個人很欣賞這種運營策略。
必須鄭重強調的是,請允許我又要啰嗦宣揚下端正三觀的公益思想:
李少加分享“利他需求喚醒用戶”的運營策略,是期待我們通過聯接用戶的“利他”需求與產品功能融合起來,最終促進社會更多的正向行為,達到三方共贏。而不是反過來,“利用、駕馭”人性的善達成企業(yè)的私欲。
這是我們每個優(yōu)秀的產品人、運營人、市場人作為社會人必須堅守的道德原則。
五、全文總結
認真讀完本文,恭喜你獲得了以下全新的啟示:
一、“物質激勵”的本質是逆人性的,用戶對于“物質刺激”極易產生邊際效用遞減的“心理免疫”現象。
二、如果我們需要喚醒“麻木”的用戶重新使用產品,不妨回歸人性,從下述三類心理動機出發(fā),喚醒用戶對產品的興趣
喚醒用戶的內群體屬性
利用用戶“內群體”身份被喚醒的機緣,巧妙結合產品功能,滿足用戶為“內群體謀福利”的渴望。
喚醒用戶的自我印象管理屬性
能夠讓中產(高產)階級用戶“低調”的展示他們的“才華、品味、社會貢獻”等高級形象需求。
喚醒用戶的“利他”屬性
通過“同理心”、“內疚感”、“受助者相似性”、“緊急事件”、“旁觀者數量少”等內外部動機喚醒用戶的“利他”需求,同時為用戶提供方便的“利他”功能。
尤其需要注意的是,用戶在不同的情境、時機會被喚醒不同的潛在動機,我們必須根據產品特點、使用情境靈活策劃,這本身也是個復雜的商業(yè)分析過程,后續(xù)李少加會出相應的專題再行探討。
作為社會性動物,我們“人之為人”的需求是非常巨大的,遺憾的是,這些年國內互聯網商業(yè)的發(fā)展,可謂將人性的陰暗面駕馭、發(fā)揮的淋漓盡致。
比如逐利、炫富、色欲等……
然而,請千萬不要忽視了人性中最光明的一面。我們作為互聯網產品人、運營人,更該做的就是,竭盡我們的才智,還用戶一個自然釋放陽光面的人性輸出口。
如果你收獲了全新啟示,不妨給自己一個滿足的微笑。 : )
立即登錄