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鎮(zhèn)青年馬英堯 | 從1997到2019
若沒有前十年的摸爬滾打,則沒有后面的豹變。若沒有后面的十年,則只是泯然眾人的小富即安的人,而不是企業(yè)家。
全文8210字,100%真實記錄。
記錄者:沈帥波
口述者:馬英堯
沈帥波確保無添加、無虛構記錄。
馬英堯確保無添加、無虛構口述。
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中,絕大多數(shù)心里都會想:馬英堯是誰?為什么要寫他?
馬英堯是一個八零后,是一個農村小伙,如今是一個成功的企業(yè)家。馬英堯出生于寒門,在完稿時,我問他有沒有童年的照片,他說那么窮,怎么可能有照片。他說,不要寫成成功人士的樣子,因為我還在路上。
當媒體上彌漫著機遇不再的論調時,其實我想說:大多數(shù)人的努力與付出之少,遠遠沒達到抱怨沒有機遇的時刻。
當媒體上彌漫著階層壟斷的論調時,其實我遇到了非常多,用智慧、生命和勤勞換得財富的故事。
當媒體上淺薄地探討消費下沉時,其實真正的命門不在于坐而論道,而在于走下去。
我要寫馬英堯的故事的原因,不僅僅是因為他在全國各地的縣城有3500家酒店,600家量販式KTV,也不僅僅因為他是業(yè)內公認的小鎮(zhèn)之王。
重要的是,他的故事不是廟堂式的成功,也不是創(chuàng)業(yè)三年融資數(shù)億,納斯達克上市的傳奇。他用了二十年時間,用一種執(zhí)拗的滴水穿石、鐵杵磨針的精神,從河南農村的一個農村小伙,到廣東的打工仔,再到工廠主,經歷破產,越挫越勇,重新站了起來。
這是適合大多數(shù)普通的中國人的鄉(xiāng)土式的奮斗。他就是我們,每一個內心充滿渴望的人。
河南老家
河南省南陽市鎮(zhèn)平縣遮山鎮(zhèn)馬營村,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地方。17歲的馬英堯,出生在這,長在這,也從未離開過家五十里地。顧名思義,這個村幾乎都姓馬,叫馬英X的都有100多號人。
1997年3月13日,這是無足輕重的一天,但對于馬英堯來說是永遠無法忘懷的一天。因為這一天,他將離開故土,前往廣東東莞打工。
17歲的某一天,小馬不想念書了,想出去闖蕩,電視機里宣傳去廣東招工的廣告吸引了他。嚴厲的父親是不能允許他輟學的,為此他逃學偷偷去鄰村里的磚廠打零工,做了20天,掙了300元,用100元置辦了一身全新的衣服,給了介紹工作的中介200元報名費,再問舅舅和叔叔各借了100元。實際上磚廠的活是所有零工里面最苦最累的,一個孱弱的初中生,為了實現(xiàn)自己的想法,硬是咬緊牙關,滿手血泡拼了20天。這是小馬22年輝煌的起點。
直到出發(fā)的那天也就是1997年3月13日,中介都沒有招滿人,只招到了八個人。為了多賺點錢,中介在租下的破大巴車座位空隙里裝滿了黃豆,車頂還栓了兩只活羊打算到東莞賣,因為聽說廣東人喜歡吃活羊。
據(jù)馬英堯回憶,嚴格來說,不是坐車到的東莞,而是趴在一車黃豆上到的東莞。大巴車滿載貨物,加上車頂上有活羊,所以車不僅不能開太快,同時每開幾小時就得停在路邊讓羊吃樹上的葉子。
故而,今天飛機兩小時的行程,他們開了整整三天兩夜,直到15日下午才到的東莞。
這是小馬人生第一次離家這么遠。
小馬趴在顛簸的車上,看到了夕陽,
夕陽如血,美麗得讓人震顫。
而在他的故鄉(xiāng)河南,每年都有數(shù)億千萬計的人出去謀生。他們坐著綠皮火車,坐著大巴到了各個角落。
如此大規(guī)模的人口遷徙,或許是人類有史以來最波瀾壯闊的畫面之一。亦是這個國家生生不息的希望。
1997年
1996年,根據(jù)國家統(tǒng)計局數(shù)據(jù),我國經濟增長為9.9%,那是一個經濟發(fā)展的黃金時代,保持經濟“高增長,低通脹”是那幾年的核心,GDP總量正在沖刺10萬億大關。
出口、內需、投資三駕馬車中,當時我們押注的是出口。
從1978年改革開放起,中國出口的比重占全球出口不斷上升,尤其是2001年加入WTO之后,但2016年開始拐點發(fā)生,同時出口比重在亞洲的占比也開始下降,低價值市場上份額不斷被越南蠶食,在高價值市場上,日本、韓國和中國臺灣地區(qū)總計比重也在增加。此為后話了。
不過站在1997年的時間點上,2016年過于遙遠,就連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機也根本不知在何處。
1997年,就在小馬離開故土的時候,一場載入史冊的危機已經開始醞釀。
7月2日,泰國宣布放棄固定匯率制,實行浮動匯率制,引發(fā)了一場遍及東南亞的金融風暴。之后為應對當時國際嚴峻經濟形勢,中國開始實行穩(wěn)健的貨幣政策。
東莞
對于當時的國內外形勢,小馬是無法感知的。他的奮斗還處在第一階段,那就是活下去,賺到錢,回老家蓋房子娶老婆。
但他的奮斗即將體現(xiàn)出與絕大多數(shù)從村里來的人與眾不同的地方,但這一切或基于本能,基于天賦,亦或是基于命運的淬煉。
到了東莞,小馬直接被運進了集中營般的臺資制鞋企業(yè)。
剛下車,工廠管理人員就要求交100元押金。八個老鄉(xiāng)都沒有想到打工還得交押金,最后互相借,湊了800元給到工廠,他們身上一共就剩下50元。這50元要熬到第一次發(fā)工資。
進工廠后第一次洗澡的時候,小馬震驚了。這是他有生之年第一次和這么多人一起洗澡,多少人呢?200-300人。
在這個3000多人的工廠,名義上的浴室其實就是一個鐵皮棚子,屋頂布滿水管,水管上扎上洞,然后幾百人一批同時脫了衣服進去,水閘打開放水。
后來,小馬看了關于二戰(zhàn)集中營的電影后發(fā)現(xiàn),這和當年奧斯維辛差不多,唯一區(qū)別就是這里不噴毒氣。
工廠的生活是枯燥的,乏味的,軍事化的。
沒有周六周日,每個月1號休息一天,每天早上7:20起床做集體早操,8:00上工,一天四個班,白天兩個,晚上兩個。
晚上6:30到10:00,10:00-12:00是兩個加班。加班費最初是1元一小時。
小馬迄今都認為這家臺資企業(yè)是一個良心企業(yè),因為他每天傍晚5:30-6:30都有1小時可以出廠門看看,別的工廠一周只有一次,甚至更長時間。
而這一小時,對于他來說,意味著太多的東西。他看到了比家鄉(xiāng)繁華的街道,聽到了各種不懂的方言,看到了各種的生意,他覺得選擇對了,他覺得比起家鄉(xiāng)的小伙伴,上了一個臺階。
他每天都非常珍惜這一小時,這是他通往世界的窗口。
流水線
福特發(fā)明了流水線,但中國商人是真正將流水線運作到極致的人。他們將軍事化管理,網格化管理與流水線完美結合,大大提高了效率。
加之人口紅利,全球化的滾滾浪潮,這使得大量工廠主成為了上一代的弄潮兒。
如果我們單純從商業(yè)角度來說,那么流水線代表著高效,代表著金錢,但對于活生生的個體而言,則意味著殘酷無情。
流水線的特點就是每個人只懂一道工序,而且一個工序一做就是四五年,大部分的流水線工人,并沒有學習到任何真正的一技之長,在鞋廠工作10年的人,也沒有幾個人能夠獨立制作一雙鞋子。
當年和小馬一起在流水線工作的七個老鄉(xiāng),在流水線上付出了青春,揮灑了汗水,拿到微不足道的積蓄,然后到了差不多年齡,就返鄉(xiāng)了,這是大部分流水線打工族的軌跡。
工廠的體系是森嚴的,晉升的機會少得可憐,但有一條捷徑,那就是成為樣品室制版師。這意味著他必須精通全部工藝,大型臺資企業(yè)早期的制版師都是臺灣人,后來慢慢以福建、南京的老師傅居多。
小馬最早的目標是從雜工成為技術工,因為技術工每個月有40-60元不等的技術津貼。但很快他發(fā)現(xiàn)制版師才是他們這一幫底層打工人金字塔的頂端,制版師可以擁有辦公桌,有空調,穿干部廠服,享受干部待遇。
每天流水線從啟動到第一雙鞋子流到自己手上,大約需要25分鐘的時間,一旦鞋子流到自己手上,這一天就再也沒有停歇的機會了。嚴重睡眠不足的工友們都用這段時間來補覺,小馬則用來偷偷學習重要技術工種的活怎么干,從未間斷過。
他還說服了班長,以半年換一次崗位的速度,僅用了兩年不到就把制鞋廠的流水線上所有技能全部掌握,從而完成了進入制版室的準備。
終于,通過內部招聘制度的縫隙,小馬進入了制版室,這成為小馬奮斗的第一個重要成功節(jié)點。
小馬成為了最年輕的制版師,收入從480元升到了1000多,還從18個人一間沒有空調的宿舍搬到了干部宿舍,擁有了人生第一張辦公桌。
雖然這么多年過去了,那些成就對他來說已經微不足道,但他仍然覺得這是至關重要的一步:因為這意味著他離開了流水線。
他每天睡覺前,都在琢磨一件事情,那就是怎么和設計師套近乎,讓設計師把設計技術傳授給自己,因為他的下一個臺階是要成為設計師。
執(zhí)著與較勁,是馬英堯的巨大的閃光點,貫穿著他的過去20年與未來。即使蹣跚起步時非常緩慢,一個個小技能一點點學,一步步前進,回頭望去,已經完成了蛻變。這是他與隨波逐流的工友們最大的本質區(qū)別。
我們往往高估一個人在一年半載里的改變,卻低估在漫長歲月里的日積月累帶來的質變。馬英堯式的奮斗,如同這片土地上,所有從一無所有干起來的人一樣,是一場漸進式的奮斗。
廣州
把設計師的手藝學得八九不離十后,小馬做出了人生非常重要的第二次決定,離開東莞前往廣州。之所以是個重要的決定,是因為小馬這份工作已經是眾人羨慕的好工作,比起流水線員工,輕松、體面、收入高,而出去找工作,在2000年左右的廣東,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情。
但小馬必須要離開,因為東莞是以代工國際品牌的臺資鞋廠為主,管理嚴格而規(guī)范,自己的水平還不足以通過這種嚴厲的面試考核,內部晉升更無可能,但是廣州鞋廠則是以做內貿批發(fā)檔口的小廠居多,精度要求很低,長得像就可以。為了爬上這一層臺階,他得賭一把。
這個思路用今天的話,就叫作降維打擊。而這一思路其后貫穿了他的創(chuàng)業(yè)歷程。
七八十年代,中國臺灣承接了發(fā)達國家制造業(yè)的轉移,而隨著九十年代臺灣地區(qū)制造業(yè)的沒落,一大批臺灣商人來到大陸,重操舊業(yè)。
而因為當時,大陸企業(yè)在國際上的商譽不如中國臺灣,故而非常多的外資企業(yè)樂意把項目先包給臺灣人,再由他們在大陸完成生產,這種模式成就了一批貿易公司。
2002年,22歲的小馬不再是小馬了,變成了馬師傅。這一年,他完成了廣州小廠的鍛煉,回到了東莞,爬上了第三個臺階成為了設計師,并遇到了改變他一生的人,叫作虞爭鳴。他進入了虞老板在東莞的貿易公司,成為了一名鞋底設計師,顧名思義,負責設計鞋底鞋跟。
與高高在上的臺灣老板不同,來自溫州的虞老板是一個非常睿智、勤奮而善良的商人,小馬師傅以及同事們都尊敬的稱為他為虞先生,他與歐洲著名的女鞋客戶合作,為客戶提供女鞋的ODM(原始設計制造商)服務,每年獲得源源不斷的訂單。
虞先生的貿易公司就是鞋廠的上游,上游就是掌握著訂單的公司。在這個人數(shù)只有幾十個人的公司,小馬師傅的超常努力,顯然比在大工廠里更容易被發(fā)現(xiàn)。
以至于虞先生竟然開玩笑對他說:“小馬師傅,你這么能干,為什么不自己干?”
小馬說:“我沒有錢”。
虞老板說:“你要是創(chuàng)業(yè),我可以給你訂單,也可以先給你訂金?!?/span>
創(chuàng)業(yè)前,他還回了一次老家,舅舅給他擺了一桌,說再賺一點錢,就回家蓋房子娶老婆吧。
2003年,馬師傅拿著26000塊錢決定創(chuàng)業(yè)了。顯然這次的決定更加艱難,這次的上臺階風險巨大。當時的收入已經是5000多元了,公司也非常不錯,他的父母當時已經搬來和他一起生活,父親知道后勃然大怒,聲淚俱下斥責兒子不要胡鬧,放著這么好的工作不好好做。
當然,父母的勸阻沒有起到作用,馬師傅辭去了曾經自己5年前夢寐以求的設計師工作,離開了有空調的辦公桌,木鞋跟作坊很快就開業(yè)了。在鞋的制造流程上,第一次樣品的鞋跟都是用木頭做的,木頭做完之后再噴漆或者電鍍。主要是用來看和測試,不是用來穿的,不過對精準度的要求非常高,售價15元一雙。
這是一個非常小的買賣,不用辦營業(yè)執(zhí)照,租一間城中村的簡陋民房,買一臺電鋸,一臺打磨機就可以開張了。東莞遍地是這樣的小作坊,兩三個人干活,老板負責騎摩托車接單、送貨,一個月老板賺個一兩萬,多則四五萬。
這又是一個大的臺階,馬英堯第一次開始面對客戶,開始施展他極具感染力的溝通技巧,開始摸索著用并不豐富的管理知識約束兩三名員工。每天騎行摩托車一兩百公里成為了常態(tài),兩個膝蓋的傷痕都來自那個時候。
但是很快,事情發(fā)生了變化。虞先生公司開發(fā)的彩色木頭鞋獲得了大量訂單,而這些訂單虞先生都信任地交給了小馬師傅。木頭鞋底的量產,在過往并不多見,馬師傅再次拿出了他的執(zhí)著和鉆研,快速研發(fā)出了提高效率的機器和工藝,硬生生變成了木頭鞋底專家。
木頭鞋底在那一年成為了流行,引起眾多公司跟進模仿,訂單多得拼命擴大生產也做不完,還得到處外包,這一年他就凈賺了幾百萬。
時間一晃到了2007前后,幾輪擴張后,馬老板的工廠已經有了200多號人。
2007年,我國經濟總體上已經開始呈現(xiàn)出生產能力大于實際經濟增長速度的格局。但是從數(shù)據(jù)上來看,2007年中國GDP增速11.4%,創(chuàng)13年來新高。
西方媒體上開始彌漫中國威脅論,而中國工商界則出現(xiàn)了一股長達數(shù)十年的投機主義。
2007年4月,美國第二大次級房貸公司——新世紀金融公司的破產就暴露了次級抵押債券的風險,從2007年8月開始,美聯(lián)儲作出反應,向金融體系注入流動性以增加市場信心,美國股市也得以在高位維持,形勢看來似乎不是很壞,但隨后雷曼兄弟崩盤,金融危機全面爆發(fā)。
而2007年起,因為國外訂單萎縮,珠三角的低端制造業(yè)已經開始大規(guī)模倒閉。倒下之一,就是馬老板,十年之奮斗,毀于一旦。
倒下的原因除了外部原因,還因為前期過度擴張。馬英堯的快速、激進風格那時就已經顯現(xiàn)。
我曾以為真正的強大的是百戰(zhàn)百勝的常勝將軍,后來我明白了,常勝將軍在一個人生命終結之前并不存在。君不見,多少人走到半山腰害怕失敗損失名聲而駐足停留,廢了那把好身手。
如今,我所欣賞的人是那些屢敗屢戰(zhàn),越挫越勇的人。我們都知道有一個叫做血統(tǒng)和階層的東西高高地橫在個人奮斗之上,但總有一些人以死拼搏越過了龍門,這些人絕不是這個時代的大數(shù),但是他們的存在足以在漆黑中留下一個有光的裂痕,指引我們前進。
賺錢是一種修行,虧錢更是一種深刻的修行。笑著總結怎么虧掉那么多錢,笑著把牙合著血吞下去,然后再出發(fā)的人,方為真英雄。
再出發(fā)
其實在倒閉前,馬老板已經開始厭倦制造行業(yè)了。2006年,他又遇到了另一件改變他人生的事情,報名參加了央視的贏在中國,并成為了108強。那時的小馬師傅已經是一年幾百萬利潤的老板,小圈子里的年輕才俊,成功人士,已經有那么一點點洋洋自得了。
從東莞到北京,第一次看到了馬云和史玉柱,第一次知道VC不是維生素,第一次知道“商業(yè)模式”四個字,他有點目瞪口呆。
這次北京的沖擊,再次為小馬推開了一扇窗戶,這是從小商人通往企業(yè)家的門,回來的路上,“商業(yè)模式、融資、價值”幾個詞一直在腦中盤旋,他開始想,要有一個更完善的商業(yè)模式并且要做品牌。
有一次出差,他住了一家經濟型連鎖酒店,發(fā)現(xiàn)很棒,隱約中他覺得這是一個巨大的商機。
回到2001年,梁建章、沈南鵬、季琦和范敏四個人創(chuàng)辦了攜程網,那時候上海僅有的兩家快捷酒店錦江之星和新亞之星,平均入住率高達90%,于是2002年,如家應運而生。
到了2008年,如家、漢庭、7天、錦江之星早已坐穩(wěn)了經濟型連鎖酒店的前幾位。
而在這個時間點上,酒店業(yè)開始了一輪路線之爭。
當時一二線市場經濟型連鎖酒店,已經開始逐步飽和,路線只有兩個,向下走三四線下沉,或者走品質升級之路。幾輪爭議后,幾大酒店集團全面開始走品牌升級的路線。
這就留給了馬老板一個巨大的時間窗口,那就是沒有巨頭做下沉市場。
后來,馬老板和我說過一段非常經典的話:如果我們認為中國經濟型連鎖酒店的上限是一萬家,那么這場游戲如家漢庭已經贏了,但是上限是五萬家,甚至更大,那么游戲才剛剛開始。
青島
破產后的馬老板,回首了往事,休息了一段時間,便在青島開始了第二段征程。
當時他兜里只剩下二三十萬元,他想做酒店,但是自己肯定是開不起的,又不懂酒店,也沒有資源,更不知道當時大佬們的布局。住過了當時全國所有的大品牌和近100個三五家店的地方連鎖品牌,他硬是用手工畫出了各個酒店的圖紙。
他得出的結論是,三四線城市還沒有經濟型酒店,但是三四線城市也需要經濟型酒店。
只有那么一點資金,對于普通人開個店都難,更何談做一個品牌。但是對于有死磕習慣的小馬師傅來說,不算是個多大的困難。
他花了三個月,去了十幾次,終于說服了青島四方區(qū)的一個旅館田老板。田老板同意把招牌換成馬老板的“尚客優(yōu)”(英文是Thank You),并把旅館里的雜物間騰出來給他作為辦公室。
這成為了馬英堯的第一家樣板店,代價是,這第一家店是需要免費服務的,不收取任何費用。誰也沒有想到,巨頭放棄的市場,迎來的是巨大的井噴。
僅2009年,就有100家尚客優(yōu)在全國開業(yè)。
(第一代店招圖)
到三四線去
2009-2017,中國商界主流思路是服務城市中產,在這8年間,也有酒店巨頭試圖下沉過,但終究沒有成功。
主要原因是:
1、對于他們而言,一二線市場依然是核心,故而沒有花全力經營;
2、三四線用戶有非常不同的習慣,簡單復制的戰(zhàn)術失敗了;
3、三四線網點分散,短期盈利能力弱,容易吃力不討好。
連鎖酒店的管理,通常以委派店長+15家店一個區(qū)域的幅度進行管理,但是在三四線城市,店長派不出去,一方面工資高達一萬多,縣城業(yè)主承受不了,另一方面員工不愿意去小城市。
同時在縣城15家店分一個區(qū)域的管理半徑是行不通的,因為在上海15家店可能就分布在幾平方公里內 ,但是在三四線城市的15家店或許分布在方圓500公里。
當我問到是什么讓你真正在三四線做起來的原因時,小馬哥回答:
第一、死磕細節(jié),入行的時候不懂三四線城市的連鎖模式天然缺陷,所以不懂管理起來那么難,但是既然進去了,就沒有退路,帶著團隊一個個問題解決,慢慢磨出來了一套方法論。
第二、做品牌,不只是做生意。開幾個酒店賺錢是個生意,做幾千家店則是一個品牌,我們發(fā)現(xiàn)了三四線城市酒店賺錢的機會,我們一開始是沒錢做,后來有了錢,我們也不自己開酒店。我覺得應該把賺錢的辦法教給加盟商,只有更多人都參與進來了,品牌才能做得更大。
第三、最樸素的經營理念:讓伙伴賺到錢,讓住客更方便。我們并不懂那么多商業(yè)邏輯,甚至一開始的店面也很土,網站也不高大上,但是我們始終關注如何少投資、快回本,讓加盟商投資回報更多。通過加盟商的力量,就能最快速的解決發(fā)展速度,為小城市的住客帶來實實在在的便利。
另外,我補充總結了第四點,扎得下去。即使是今天,尚美生活集團(尚客優(yōu)的母公司)已經擁有了3500家門店,馬老板的生活依然是一年里半年在全國縣城跑,超高強度工作,我們數(shù)次碰面都是在出差的間隙里找時間。
第五點、那就是企業(yè)家精神。我們曾經探討過什么是資本家,什么是企業(yè)家。資本家更在意賺多少錢,如何讓資本效益最大化。企業(yè)家更在意如何做成一件多贏的事情,帶動大家一起賺錢,同時做出讓更多人受益的產品。
德魯克曾指出四個企業(yè)家精神的重要原則:
第一、選擇未來而不是過去;
第二、關注機會而不是問題;
第三、要有個性,不能隨波逐流;
第四、要選擇能帶來變革的事,而不是平淡無奇的事。
電影《印度合伙人》里講述了這么一個故事,這是一部根據(jù)印度草根企業(yè)家Muruganantham真實事跡改編的電影。
因為衛(wèi)生巾關稅高昂,在2012年印度仍有80%以上的女性在生理期無法使用衛(wèi)生用品,初中文化程度的主人公拉克希米為了妻子的健康,尋找低成本的衛(wèi)生巾的生產方法,卻被全村人視為變態(tài)和瘋子。
最后他遠走大城市德里,遇到了生命中最重要的美女合伙人帕里,最終發(fā)明了低成本衛(wèi)生巾生產機器,并放棄巨額財富,開放專利,走到無數(shù)個農村。
除了鼓勵婦女使用衛(wèi)生巾,還鼓勵他們代理衛(wèi)生巾自力更生,為印度全國對于女性經期衛(wèi)生觀念帶來變革,2018年7月印度取消衛(wèi)生巾進口關稅。
他說:
“權勢之人、強壯之人不會讓國家變強,女性強大、母親強大、姐妹們強大后,國家才會強盛?!?/p>
某種程度上,這和馬英堯創(chuàng)辦尚客優(yōu)的初衷接近,讓更衛(wèi)生、更干凈、更舒適的經濟型連鎖酒店開到更多的縣城。讓更多小創(chuàng)業(yè)者能夠更低門檻創(chuàng)業(yè),這是尚客優(yōu)成功的核心。
企業(yè)家
從河南農村的一個農民工,到廣東的工廠主,到中國第五大、全球第19強的酒店集團董事長,他完成了一次又一次躍遷。
從1997到2007,他完成的是重生。
是一個農村小伙的求生本能也好,是改變命運的希冀也好,他將自己從泥土地里拔了出來,用一次次小小的量變累積出了質變,并努力將泥土洗刷干凈,思想的改變,本質上來說無疑于脫胎換骨。
而2007年的一次破產,則讓他徹底完成了鳳凰涅槃。這一次涅槃決定了后面十年的躍遷。
2009-2019,則是他從基于“單點”賺差價的商人,變成基于全盤做事業(yè)的企業(yè)家的豹變。
若沒有前十年的摸爬滾打,則沒有后面的豹變。
若沒有后面的十年,則只是泯然眾人的小富即安的人,而不是企業(yè)家。
我們都幻想過含著金鑰匙出生,但獲得人們發(fā)自內心之尊重,唯有靠自己之努力,靠個人之德行,靠夜以繼日之累積,祖輩給你再多的錢,都不可能換得人們發(fā)自內心的一絲欽佩,在這一點上,我認為上天是公平公正的。
這亦是這個時代給予我們的機遇。
我依然堅定得相信生生不息的希望是這世間最迷人的東西;
我依然堅定得相信寒門依然有貴子;
我依然相信懦弱者才責怪時代,而強者順應時代成就自己。
本文排版由“135編輯器”提供技術支持
??作者簡介:沈帥波,進擊波財經主理人,湃動傳媒CEO,著有商業(yè)暢銷書《迭代》,旗下粉絲矩陣1000萬。
立即登錄
- 4092億市場,你對聯(lián)合辦公空間的未來一無所知
- 藏在縣城的萬億生意丨在這里讀懂中國
- 創(chuàng)業(yè)維艱,穿越牛熊 | 商業(yè)本質從未改變
- 2019過半 ,四十萬億零售的機遇與深坑 |深度解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