當你在說微信新媒體紅利已過的時候,他們正在創(chuàng)造10萬+
我們經常說微信新媒體的紅利期過了,可轉眼就被啪啪打臉
我們經常說微信新媒體的紅利期過了,對于新號小號,不砸巨款根本就爭不到流量,可轉眼,3月份注冊的微信號篇篇1萬+了,8月份認證的微信號,已經出了10萬+了,猝不及防地啪啪啪打臉,感覺在老板面前說的話,都成了敷衍和借口。粉絲是別人的,閱讀量是別人的,傳播還是別人的,于是,在全民媒體時代,如何創(chuàng)作出有傳播力的內容型產品,成了很多運營人的痛點。
內容傳播的三個層次
我認為,新媒體內容傳播分為三個層次:第一層次是利益型傳播,第二層次是正義型傳播,第三層次是社交型傳播,等級從低到高。
利益型內容傳播
利益型內容傳播又可分為直接利益型和間接利益型。直接利益是看得到的,通過參與內容傳播能夠既得利益,比如搶紅包、促銷優(yōu)惠,最典型的就是前陣子特別火的錦鯉傳播。
直接利益型的運用,需要注意的是:要有主題熱點。比如“錦鯉”、“雙十一”,有用戶說過,沒有無緣無故的福利,新媒體每一個行動的背后都會有目的,他們不想踩坑!
因此,在這一類型的傳播上,你除了要給用戶一個誘因,還要給自己一個誘因,并且讓用戶相信你的這個誘因,讓用戶相信他的既得利益和你的內容目的有雙贏的局面,甚至是大于的局面。
比如商家微信號搞促銷活動,給自己的誘因可以是:店慶、雙十一等;給用戶的誘因就是獲得的優(yōu)惠。
這類內容型傳播的成功,要靠2個途徑:一是粉絲基數(shù)及忠誠度(對于小號新號可以直接放棄)。二是時機和魄力,就是能抓住熱點趕緊蹭一把,看你能下多少血本!
10月份周杰倫紹興開演唱會的時候,兩個平臺同時推出送票的內容活動,一個是搶票當天,最貴的票;一個是演唱會前夕,中等的票;前者吸粉十幾萬、后者僅幾百,可以說前者是內容營銷活動,而后者是黃牛,效果天差地別。
間接利益型是厚積薄發(fā)的,用戶通過參與傳播能夠得到實用價值,并且這個價值的持久性和重復性較高。比如生活中各種小技巧的羅列,還有大爺大媽們喜歡的養(yǎng)生系列,另外就是各種職場行業(yè)的干貨工具等。
間接利益型的運營,需要注意兩點:
一是要有時間價值。間接利益又稱為實用利益,這種利益不是轉瞬即逝的,是能夠經得起反復揣摩和時間檢驗的。就像各種養(yǎng)生知識、旅游景點羅列、生活技巧歸納,是值得被收藏的內容。
二是要全面或細致,記住,是“或”,而不是“和”,就像新媒體干貨文,要不就方方面面,包羅萬象;要不就針對一點做深做透,細致入微,讓用戶舍不得不傳播。
我在幾百粉絲的新號上做過一個實驗,同樣是寫秋天的風景,一篇是主題實際目的地羅列“紹興這8條雋美古道,你走過幾條”,一篇是泛泛而談的大概念“秋天該很好 你若在紹興”,兩者數(shù)據(jù)差了2倍,數(shù)據(jù)如下圖:
我們可以發(fā)現(xiàn),因為前篇的時間價值高,不會過期,且細分做的更好,就更容易獲得傳播;而概念化的文章,就比較小眾,帶有局限性。
這類內容的成功傳播,也有2個途徑:
一是專業(yè)權威性,其實這類內容不需要你有什么創(chuàng)新,關鍵在于你能不能比別人做得更專業(yè),就像丁香醫(yī)生、日食記等公眾號,他們在各自的細分領域里,做到精細化極致化,獲得的信任感就更高。
二是耐心細致性,你會發(fā)現(xiàn),很多羅列型的內容并不一定是原創(chuàng)的,而是一個對已知的整合過程,如果你比不了專業(yè)性,那么就比細致性,一個是深度,一個是廣度。設想一下,如果你要綜合愛情旅游景點,別人只是簡單的介紹,你將周邊交通、美食、住宿等一一囊括,誰的攻略更有價值呢?這是笨鳥先飛的辦法,怕就怕什么都比不得別人,還不肯花時間去搜尋驗證。
正義型內容傳播
正義型又可稱之為情緒型或者生理型,是一種高層次的生理情緒喚醒,憤怒、同情、興奮等,能夠激發(fā)用戶的情緒正義感。
這一類型的內容最為明顯的就是社會民生事件,比如崔永元舉報范冰冰事件,傳播極廣,那是因為傳播對用戶來說,是以正義者的身份參與其中;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,比如江歌案、滴滴的各種負面內容、還有再次被提起的三聚氰胺等。
你一定有過這樣的經驗,社會上,但凡是各種犯罪型事件特別容易引起傳播和討論,這就是正義感的作用了。再加上,人都有公共的從眾心理,對于很多人知道的事情,就算不感興趣也會去了解一番。還有就是各種心靈雞湯、還有焦慮販賣等,都是激發(fā)用戶體內的各種情緒正義,來達到傳播的目的。
你會發(fā)現(xiàn),目前很多新媒體內容的爆款,其實都來自于這一層次,包括咪蒙的很多文章(我并不迷咪蒙,但是她在情緒喚醒上,的確做得非常好)。
這一層次,也是最容易出爆款的一個層次,我寫的一些10萬+就來自于這個層次,比如劣質奶粉事件、村書記打人事件、府山殺人案連續(xù)報道、未婚妻自殺案報道等……喚醒的是大眾震驚又果然如此的憤恨之情,當時寫得如魚得水,后來看了《影響力》一書,說一個自殺的報道能引發(fā)N個后續(xù),就不大寫這類文了。
這類內容的成功,要具備3個因素:
一是堅定的態(tài)度,這就是廣義上的新媒體人設,以咪蒙為例,寫職場,她的態(tài)度就是老板就該給員工很多很多錢,一下子戳中了廣大職場人的正義感,才能廣泛得到傳播。
二是和用戶對話,說別人想說的,多用情緒性語言,就是很多大神提到的,文案要說人話,就像你和一個朋友聊天一般,設想著聊天過程中,你的朋友會說什么問什么,將對話演練轉化成文字。當時《二更》滴滴女孩被害案之所以引起眾怒,就是因為用了太多描述性自以為錦上添花的文字。所以文案不需要美,要實在、簡單、易懂。
三是要把握先機,可以分為兩類,切入點的先機和事件的先機,找到和別人不一樣的切入點,比如當初一篇《紹興文理學院“亂入”清華北大,央企招聘也能有“灰姑娘”?》,很多媒體的切入點引發(fā)的都是大眾質疑、驚奇的情緒正義感,但有一篇文章的切入點,卻是從紹興出過很多名人、英雄不問出處為切入點,引起大眾的正義感,畢竟很多人并非出自名校,或者出自一線城市,這一下子引起了很大的轉發(fā)量。又或者你能比別人先一步獲知事件,在第一時間傳播。
社交型傳播
社交型傳播即社交貨幣的運用,在《瘋傳》一書中,提到過病毒式傳播的六大法則:誘因、實用價值、公共性、情緒、故事、社交貨幣。
對于社交貨幣,他提出:超過40%的人談論的話題都體現(xiàn)著個人經驗與私人關系,而近乎一半的傳言都是以自我為中心發(fā)生的事情;哈佛大學的神經學家研究發(fā)現(xiàn):共享個人觀點時的腦電波與獲得財物和食物時的腦電波一樣;口碑傳播是為了保持人們對自己的良好印象。
我認為,用簡單的定義來理解,社交貨幣就是用戶以傳播的內容為貨幣,來獲得社交鏈接、社會認同、形象塑造、榮譽攀比等一切能夠提升自己影響力的因素。我們來看以下案例:
“中國軍宣視頻在推特上火了!美國人:我想加入解放軍”、“雖敗猶榮! 女排加油!”,這兩條內容一旦用戶被用戶傳播,就會被貼上愛國、榮譽這樣的標簽,顯然是用戶極為喜歡的。
再來看,“重磅'大咖'齊發(fā)聲,股市低開逆轉,政策底來了?”、“教王菲廣東話、帶謝霆鋒唱歌……這個香港樂壇吸血鬼,為何死后萬人景仰?”,一個是關于金融方面的內容,標簽是專業(yè)、有錢;另一個是人物內容,標簽是情懷、文藝。當用戶傳播這些內容的時候,就自然而然地把自己的標簽傳播了出去。
只要內容能夠鏈接到標簽,就很有可能被用戶接受轉發(fā),從而引起一次、二次傳播。用戶靠著貨幣的支出,得到談資、找到共同話題,來消除日常工作中的壓力、尋找存在感。我們運營要做的,就是盡可能的,正能量的,去引導證明用戶的存在感!
這類內容傳播要想成功,有3個辦法:
一是尋找用戶群體的共同榮譽感,比如以城市為界限,激發(fā)同一城市用戶的自豪感 ,可以從風景、經濟、地域、人文等入手,將城市最美的一面展示出來;
二是制造同一頻道的話題,可以按照行業(yè)進行區(qū)分,金融界、娛樂界、新媒體界,話題要不就引起強烈的同頻共振,要不就要做的有深度,能夠讓用戶發(fā)朋友圈顯示自己的才能,獲得虛榮心和攀比度;
三是按風格鏈接社交回憶,像老照片、30年前這樣過暑假等,都是通過一種標簽,鏈接同一個時代的人,從而引發(fā)傳播。
大眾心理需求的三種類型
在了解了傳播的三個層次之后,我們必須明白,這三個層次對應的三個需求:認知的需求,情感的需求和社會整合的需求。需求明確,傳播才能針針見血!
認知的需求:認知需求是人類最基本的需要和動機之一,泛指個體對事物的追尋、認知、了解的內在動力,如求知欲、好奇心等。
情感的需求:情感需求是一種感情上的滿足,一種心理上的認同,是一種情緒的釋放。
社會整合的需求:大眾需要把自己的認知、情感和社會進行等價交換,來被社會所認可、崇拜,甚至去影響社會。
內容傳播的創(chuàng)造步驟
綜上,我認為要創(chuàng)造出有傳播力的內容,有4個步驟:群體定位、需求選擇、層次重點、渠道投放。
群體定位:內容不是人民幣,做不到人人喜歡,我們要做的,就是選擇一部分人來喜歡。按年齡段分,可以是80后90后;按屬性分,可以是職場、生活等,運用《金字塔原理》的MECE原則,做到不重疊不遺漏,然后選取你的對象目標。
需求選擇:前面我們說過,大眾心理需求有三種類型,認知的需求、情感的需求、社會整合的需求,你要做的就是選擇其中一種做深做透,聚焦傳播;或者選擇幾種,融合發(fā)力,搭配合理。
層次重點:接下來是傳播的三個層次,第一層次的利益型、第二層次的正義型和第三層次的社交型。對應的需求選擇對應的層次,才能發(fā)揮出有效率的效果。
渠道投放:現(xiàn)在是全民媒體時代,除了我們熟知的各種媒體平臺,其實每個KOL,甚至每個個人都是媒體,根據(jù)層次,選擇對應的渠道,做到有的放矢。
我以8月2日完成微信認證的一個公眾號為例,來舉例說明:
公眾號的名字我就不說了,我們先來看看這個公眾號近期的文章閱讀量:
這個公眾號的群體定位非常明確,就是90后!來看看他們近期閱讀量最高的一篇,接近10萬+的文章——《還珠格格》20年:江湖夜雨,人物浮沉!
運用者選用了社會整合需求,對應的是內容傳播的第三層次,社交型傳播!為什么這樣說呢?
首先,他這篇文章沒有給予看的見的財富,也沒有什么實用價值,無法讓用戶增加認知;另外,也并不能激發(fā)用戶的情緒正義感!但是,這篇文章,有標簽——情懷!
通過這個標簽,用戶支付貨幣(即傳播內容)來獲得談資,找到志同道合的人來進行話題討論,從而塑造自己的記憶形象,增強自己的社交存在感。用戶跟著《還珠格格》這個參照物,看趙薇、林心如、范冰冰的人生起伏,最后引出一種價值觀:人生處處藏玄機,草蛇灰線、伏脈千里!
讓用戶從回憶——感慨——共鳴,形成一種社交的閉環(huán)。
在渠道的投放上,我們將標題放入百度搜索,可以看到幾乎沒有什么信息,可見這篇內容的主要渠道就是公眾號。
之所以如此,我想大概是因為這篇內容的群體都在公眾號上,可見,有時候一個有效的渠道對傳播更為有利。但是我們不要忘了另外一種更重要的渠道,那就是個人口碑,這里的“個人”并不是KOL,而是每一個普通的90后,往往普通的數(shù)量多了,傳播的力度也就大了。
我們想要百萬粉絲的時候,別人實現(xiàn)了;我們想要10萬+的時候,別人也實現(xiàn)了,有時候我們會覺得,人生就是一個我們不斷立flag,然后別人不斷實現(xiàn)的過程。那么,不妨從現(xiàn)在起,不彷徨不搖擺,讓傳播從這一刻開始。
立即登錄