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長為自己的樣子之所以難,是因為“自己”本身在不斷的發(fā)展:
要做自己,很多時候我們會遇到內心的糾結和外界的壓力。我們常常在“我要做自己”和“會不會太任性”之間猶豫不決。但是,通過三個故事的講述,我們可以找到區(qū)分做自己和任性的關鍵。第一個故事是南北戰(zhàn)爭中的南軍大將李將軍。他為了保護家鄉(xiāng)父老而選擇為南方出戰(zhàn),并在戰(zhàn)爭中打贏了很多戰(zhàn)役。但最終面對失敗,他選擇交劍投降,并且獲得了無罪赦免。李將軍所做的一切都是基于古代騎士原則最大程度保護平民,而不是為了證明自己或者反應外界以牙還牙。因此,區(qū)分做自己和任性的第一個標準就是發(fā)心:任性帶來越來越大的焦慮,而做自己帶來寧靜。第二個故事涉及到心理學研究中關于直覺和沖動的區(qū)別。直覺通常出現在長期接觸某件事情之后,在情緒和理智充分融合之后突然產生;而沖動主要產生在邊緣系統(tǒng)即情緒中樞,只是僅憑短期感受就做出反應。因此,關于是“做自己”還是“任性”的第二個檢驗標準就是問自己:“如果1周后我認真思考和體驗這個選擇,我還會這么選嗎?”如果答案肯定,則更有可能是在做自己。第三個故事則涉及到人生體驗。當時面臨離開英語講臺創(chuàng)辦新精英還是留在原公司發(fā)展時,朋友、家人等都建議留下來先走到更高平臺再走。但作者最終還是選擇了離開并創(chuàng)辦新精英。雖然當時可能不是最好的時機,但作者從未后悔過這個選擇,并且快樂地承擔著結果。因此,區(qū)分做自己和任性的最后一個標準就是能否獨立擔當你所作出的選擇。總之,在糾結是否要做自己或者是否太任性時,請記住以上三點:發(fā)心、深度思考與體驗、以及擔當你所作出的選擇。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成為一個勇敢、堅定、快樂并且真實地活著的人!
文章申明:本文章轉載自互聯網公開渠道,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