用戶與我沒有強關系,如何轉(zhuǎn)化變現(xiàn)?
今天來聊聊:用戶運營中的構(gòu)建信任和用戶管理。
有個讀者,問到了這個問題,我覺得可能對他來說這個問題很重要,所以應該拿出來說說。
問題是這樣的:
有一群用戶粉絲資源,但是不知道怎么用。所謂粉絲資源,可能是公眾號粉絲,可能是QQ群加過的人,常年積累而得,十萬,幾十萬。也可能是實體店拉來的。類似如此。并不是強關系。這樣的粉絲資源,如果想做點上轉(zhuǎn)化,賣貨,您有什么建議呢?我自己更像文的是這個運營鏈條的邏輯,應該又那幾個環(huán)節(jié),而運營在其中可以做什么?
這個問題的答案說簡單很簡單,說復雜也很復雜。
簡單了說,是一句歌詞:
人世間有百媚千紅,我獨愛愛你那一種。(屠洪剛《霸王別姬》)
復雜了說,那就是今天這篇文章吧,希望對你有啟發(fā)。
交易的基礎
同樣一塊肉,部位相同、品質(zhì)相同、重量相同,超市標價30元,菜市場新入住的王屠戶一樣標價30。
當你決定要買下這塊肉的時候,在超市和菜市,你分別會先做什么?
什么都不說,掏錢包或者手機付款就是
什么肉這么貴,讓我砍個價先
看看其他便宜的肉有沒有類似的部位、品質(zhì)和重量
對一些人來說,菜市不嘗試還個價,就是犯傻,而同樣對這些人來說,去超市還價,是更加不可理喻。
但對另一些人來說,不管是菜市還是超市,都不還價。
當然,這群人的反面自然是,不管是菜市還是超市,都要嘗試還價,否則就覺得自己虧了的人。
同樣品質(zhì)的東西,同樣的價格,在不同的場景下,其可信度是不一樣的。
所以,發(fā)生交易的基礎有兩個很重要的條件。
第一個是供需。
就是,我要有一個需求需要被滿足,而別人可以供應給我解決方案。
第二個是信任。
就是,我要相信我付出的代價換來的是一個有效滿足我需求的供應。
我肚子餓了,要吃飯,平常,我會打開餓了么,因為外賣最省事兒了,不用走過去走回來,也不用擇菜燒飯洗碗。
因為我的需求很簡單,是填飽肚子,我不在乎便宜或者貴,我也不在乎食材處理是否衛(wèi)生,會不會吃壞肚子。
但是,如果今天我要請朋友吃飯,那么大概率不會用餓了么叫外賣,最不濟,也得是肯德基、麥當勞自己的外賣。
雖然基礎需求一樣是填飽肚子,但這個時候需求其實復雜了,請朋友吃飯,那么第一不能太寒磣,第二要干凈衛(wèi)生。所以,如果沒時間或者不方便去飯店,叫大品牌快餐自己的外賣最合適。
如果這個朋友很重要,根本不可以用外賣解決,那么我就要請他出去吃飯了,這時候,就要看,這個朋友是什么樣的人了,而你和他吃飯是要解決什么問題,就變得重要了。
原因是,在供需關系建立的過程中,出現(xiàn)了多種變量去影響信任。
自己隨便吃吃填飽肚子,就會信任最簡單的:平臺總不能這么坑我們用戶吧?
朋友一起吃午飯,就要信任再往前一步:平臺萬一不靠譜,品牌總不能坑自己吧?
當重要的朋友答應一起吃飯時,這個信任就轉(zhuǎn)變成了:哪家餐廳能夠承受我的信任,幫我把這事兒弄得漂漂亮點的,我就把這頓飯訂到哪家餐廳去。
為什么支付寶啊、螞蟻金服之類的,只要出現(xiàn)用戶質(zhì)疑知情權(quán)問題、個人隱私,他們就立刻服軟、道歉?
因為他們是金融類、信用類產(chǎn)品,他們賴以生存的基礎就是用戶信任。所以,他們最怕的就是用戶對品牌沒有信任概念。
所以,像要促進交易的可能性,就要想辦法讓用戶對你有信任感,于是我們就需要引入信任感如何建立了。
關系與信任
原先的問題,提的其實有一些誤會。
強關系未必帶來交易,而弱關系,未必就不能轉(zhuǎn)化變現(xiàn)。
上面這句話怎么理解?
線下場景。
我有3個死黨,其中有一個從2年前開始賣保險,按說我們穿開襠褲長大的,所以他賣保險,我們都應該支持,但實際上,我并沒有在他那里買過保險,為什么?
因為他在老家,我在上海。主觀上無論我多么想要支持他的生意,因為物理界限的隔閡,我都不可能成為他保險工作的業(yè)績。
線上場景。
iPhone的充電線總是不夠用,我需要家里有一根,辦公室里有一根,丈母娘家有一根,所以除了iPhone隨包裝帶著的那條線之外,我還需要2根充電線,這個時候我必須去另外再買兩根。
我經(jīng)常在某淘寶店買咖啡粉,和老板也算交易了很多次,算是比較強的關系,但是我不太可能去找這個老板,去問他是不是賣iPhone的充電線,所以我只能到處去搜,最后決定還是買亞馬遜自己的Amazon Basic品牌的充電線,質(zhì)量比較有保證。
亞馬遜是不需要討價還價的,所以我和亞馬遜之間并不存在強關系,但是并不妨礙我去亞馬遜上買充電線。
所以,用戶與平臺的關系是強還是弱,并不是決定用戶是否與平臺發(fā)生交易的必要條件。
而且,有些時候,并不是用戶與平臺直接發(fā)生交易,而是因為有用戶,所以平臺可以實現(xiàn)羊毛出在豬身上,狗買單的變現(xiàn)邏輯。
但是,雖然交易本身不需要關系強弱來做支撐,這其中卻依然存在另一套邏輯,這個邏輯叫做:
信任。
無論是我不在發(fā)小那里買保險,還是我選擇Amazon Basic品牌的充電線,背后都存在信任邏輯。
我信任發(fā)小不會騙我,所以主觀上我會認為如果發(fā)小的保險可以無視地域,那么我一定會在發(fā)小那里買,因為我信任這個人,連帶著我會信任他手上的保險產(chǎn)品。但是,我未必信任保險公司。
我信任Amazon Basic,是因為我買過各種品牌的充電線,但Amazon Basic有一些別的品牌并不具備的好處,譬如說,我不用擔心Amazon Basic是否經(jīng)過MFI認證,因為Amazon一定會做這件事兒;我也不用擔心Amazon Basic如果買回來沒幾天壞了要怎么處理,因為如果用得不爽,30天我退貨就是。
羅振宇在跨年演講的時候,說過小米的例子。小米之家線下店的平效達到了27萬元人民幣,平效啥意思呢?一個平方米能創(chuàng)造多少收入。平效27萬元,相當于4.5個優(yōu)衣庫,6個海底撈,或者6.7家星巴克,僅次于蘋果。
原因是,小米這么多年建立起的品牌,讓消費者相信:
小米的產(chǎn)品或許不是世界一流,但絕對是性價比超高,進了小米之家,可以閉著眼睛選東西,因為一定不會買錯或者買貴了。
羅胖把這個稱之為「認知戰(zhàn)」:
認知戰(zhàn)就是要建立最終的信任。
所以,你和用戶之間,有多么強的聯(lián)系,沒有關系,不是重點,重點是,用戶在認知上是否信任你?
《定位》這本書里,其實一直在強調(diào)認知。
當消費者口渴時,想到的第一個品牌是不是你?
當消費者想要休閑時,想到的第一個品牌是不是你?
當消費者想要看電影時,想到的第一個品牌是不是你?
只有當消費者想要做一件事兒,而他能想到的第一個品牌是你的時候,你才能輕而易舉的實現(xiàn)變現(xiàn)。而根本不用在意所謂用戶關系是強還是弱。
所以接下來,我會說兩件事兒:
1、如何建立信任?
2、如何管理用戶?
如何建立信任
其實建立信任的方法很簡單,和你平時交朋友是一樣的。
為用戶著想
承諾要做到
堅持做對的事情
在這件事兒上,其實我非常推崇小米和男人襪這兩個品牌。
小米的案例我想大多數(shù)人都耳熟能詳了,那么我給為男人做襪子的這個品牌打打廣告吧。
大概5、6年前,武漢有個創(chuàng)業(yè)公司,決定為男人做襪子。
這是一個非常垂直而且細分的品類。
男人襪的運營故事其實很簡單,但有一些亮點值得玩味。
用戶群是男人,男人怕麻煩,所以男人襪沒有注冊流程,只有購買流程。
用戶群是男人,男人暗地里都有些共鳴,所以男人襪每次快遞的時候,除了襪子,還必然有一把大概15厘米長的紙質(zhì)尺子+2顆彈珠(現(xiàn)在彈珠么了,取而代之的是貼紙)
用戶群是男人,男人有時候有些小趣味,這個趣味讓男人襪決定將錯就錯,讓他們的官微自稱「男人妹」
他們說他們要為男人服務,所以,襪子上大開腦洞,除了基本款,還有加厚款針對北方地區(qū),還有防彈襪針對磨損問題,還有防臭襪穿幾天都不會臭,還有免洗的一次性襪子穿了就丟……除了襪子,還涉及內(nèi)褲……毯子之類……
這個品牌的有趣之處在于,你試過、用過,基本上就會留下來,年費續(xù)訂。
他們很認真的思考,襪子是配件,是消耗品,他們不會頻繁打擾消費者,因為消費者需要時必然來找他們。他們珍惜每次與用戶接觸的機會,只有在這個時候,你會知道他們又在搗鼓什么有趣的玩意兒,之前的什么冰絲毯眾籌之類的玩法也是這樣去觸達。
當然,你會因為他們獨特的小情趣去關注他們的社交媒體帳號,然后就不是他來打擾你了,是你主動想要知道他們最近又在搞什么。
信任需要時間,所以不要以為1、2次接觸就能搞定用戶的信任,不可能的。
再說我從京東用戶到亞馬遜Prime的轉(zhuǎn)變過程,其實也是很有思考價值的。而這個轉(zhuǎn)換點在哪里呢?
退換貨
貨品質(zhì)量
決策成本
京東退換貨已經(jīng)很方便了,但是有一件事兒徹底讓我倒向亞馬遜。
還是充電線,有一次有一根充電線有問題,當時這根線已經(jīng)用了2周了,然后我試著點開訂單想要換貨,結(jié)果亞馬遜顯示:可以直接退掉。
于是我試了一下,即便包裝什么的都沒了,亞馬遜的快遞員還是收走了貨品,我試圖向他解釋我想要換貨,但快遞員很酷,直接告訴我:
沒關系,不需要解釋什么,直接退掉就好。
后來還發(fā)生過幾次類似的情況,從來不需要解釋,30天,你想要退,你就退。
這件事兒發(fā)生在2014年底,而當亞馬遜的Prime對中國區(qū)開放時,我就直接加入了Prime會員——國內(nèi)不限金額免郵+海外購滿200免郵,很劃算啊。
而關于Prmie的故事,我們下一個話題再說。
關于構(gòu)建信任,我們其實可以這樣總結(jié):
在某些關鍵細節(jié)上堅持優(yōu)于你的競爭對手,并讓用戶持續(xù)的體驗到這些細節(jié)。你就可以在認知環(huán)節(jié)去構(gòu)建用戶對你的信任。
如何管理用戶
讓我們先回顧一下亞馬遜Prime的故事。
Prime會員2005年在美國推出,美國是個物流成本極高且物流速度極慢的地方,而Prime最大的特色就在于免郵+2日送達。
所有人都認為99美金一年,賣Prime是一個必然讓亞馬遜虧本的生意,但結(jié)果讓人大跌眼鏡。
2016年亞馬遜的總營收為1360億美元,而訂閱服務的營收已經(jīng)達到64億美元(訂閱服務的90%來自Prime會員費用)。
摩根士丹利的調(diào)研報告預測,大約40%的prime會員每年會在亞馬遜上花費超1000美元(只有8%的非會員會花費這么多)。報告還發(fā)現(xiàn),prime會員購物次數(shù)是非會員的4.6倍。
而美國市場研究公司CIR2015年發(fā)布的報告顯示,亞馬遜Prime會員每年在亞馬遜平均消費1500美元,而非Prime會員平均每年的消費額只有625美元,兩者之間有超過兩倍的差距。
說到這里,你是不是以為我又要開始大談特談會員營銷了?
并不是,我想要和你說的,是如何去管理用戶。
只要你有用戶,不管他們和你的關系如何,距離遠近,你都應該想辦法去管理他們。
管理用戶有兩重含義:
1、劃分用戶層
2、基于不同用戶層去管理行為
對用戶層的劃分,方法有很多,基于消費水平的RFM模型,金字塔模型、正態(tài)分布模型……
重要的不是用哪一種模型,而是要搞清楚:
對于你的產(chǎn)品來說,用戶的生命周期是怎樣的?
對于生命周期來說,什么階段是可以轉(zhuǎn)化價值變現(xiàn)的?
如果我們?nèi)タ匆豢钌婕敖灰椎漠a(chǎn)品,我們通常會認為,用戶在該產(chǎn)品中的生命周期應該是這樣:
建立認知——挑選商品——首次交易——交付——再次交易——沉沒流失
交易就是變現(xiàn),而我們需要關注的是如何從認知策略上刺激用戶去完成第一次交易,并且在第一次交易完成后,在交付中加強用戶的交易欲望,促成再次交易。
這整個過程,是認知——體驗——行為——體驗——強化認知——行為的交替過程。
那么,在全量的用戶群體中,大致就存在:
還未交易過的用戶
已經(jīng)交易過的用戶
多次交易過的用戶
很久沒再次交易的用戶
不再交易的用戶
從未交易走到已交易,需要關注其他已經(jīng)完成過交易的用戶,在交易環(huán)節(jié)中和交付體驗環(huán)節(jié)中,有哪些感受好的地方,拎出來,把它標準化,提供給其他還未交易的用戶。
持續(xù)迭代,直到這個標準化流程可以成功引導用戶從未交易轉(zhuǎn)化成交易。
同樣,從多次交易到不再交易,一定也有環(huán)節(jié)帶來了用戶流失,找到這些點,優(yōu)化掉,回顧消費者的留存情況是否發(fā)生了正向改變。
對于用戶行為管理,其實有很多種方法,有興趣就留言,我會用一次清單來給你解釋。
而今天,我們就聊到這里吧,我覺得已經(jīng)夠回答那個問題了。
總結(jié)一下
今天我們其實聊了一個問題:
當我的用戶與我沒有強關系時,我怎么才能去變現(xiàn)他們的價值?
而亮哥的觀點是:
在考慮面向用戶的價值變現(xiàn)時,其實無需考慮用戶關系。
需要考慮的是:
用戶對我是否有充分的認知?
這些認知是否足夠支撐他們對我的信任?
我對用戶行為的理解是否到位?
我是否有能力去管理用戶行為?
這些問題如果能夠得到解答,變現(xiàn)問題其實就可以迎刃而解。
來源:人人都是產(chǎn)品經(jīng)理
立即登錄