這種祭祖行為是慎終追遠、固本思源的傳統(tǒng)倫理的一種體現。
夏至是二十四節(jié)氣之一,中國古人將夏至分為三候:一候鹿角解,二候蟬始鳴,三候半夏生。夏至還是民間重要的傳統(tǒng)節(jié)日——“夏至節(jié)”。民間有祭神祀祖、消夏避伏、吃面條、食粽子等習俗。
端午節(jié),又稱端陽節(jié)、龍舟節(jié)、天中節(jié)等,源于自然天象崇拜,由上古時代祭龍演變而來。仲夏端午,蒼龍七宿飛升于正南中天,處于全年最“正中”之位,即如《易經·乾卦》第五爻的爻辭曰:“飛龍在天”。其起源涵蓋了古老星象文化、人文哲學等方面內容。
七月十五也是佛教盂蘭盆節(jié)。盂蘭盆,梵文Ullam-bana的音譯。“盂蘭”,倒懸的意思,倒懸形容苦厄之狀,盆是指盛供品的器皿。
從有關七月十四/十五的傳說中,可深切體認到七月十四/十五的祭祀具有雙重的意義在,一是闡揚懷念祖先的孝道,一是發(fā)揚推已及人,樂善好施的義舉。
夏至是二十四節(jié)氣之一,每年公歷6月21日或22日視太陽運行至黃經90度為夏至,此時太陽直射地面的位置到達一年的最北端,幾乎直射北回歸線,北半球的日照時間最長。
端午節(jié),又稱端陽節(jié)、龍舟節(jié)、天中節(jié)等,源于自然天象崇拜,由上古時代祭龍演變而來。仲夏端午,蒼龍七宿飛升于正南中天,處于全年最“正中”之位,即如《易經·乾卦》第五爻的爻辭曰:“飛龍在天”。
在民間世俗里,“七月半”是追懷先人的一種文化傳統(tǒng)節(jié)日,其文化核心是敬祖盡孝,不忘根本。在佛教里,七月又稱“歡喜月”、“佛歡喜日”、“吉祥月”,“報恩月”。
七月半,民間還盛行祭祀土地和莊稼。將供品撒進田地。燒紙以后,再用剪成碎條的五色紙,纏繞在農作物的穗子上。傳說可以避免冰雹襲擊,獲得大秋豐收。
今年的夏至日是:2021年6月21日,此時太陽直射地面的位置到達一年的最北端,幾乎直射北回歸線,北半球的日照時間最長。
端午節(jié),又稱端陽節(jié)、龍舟節(jié)、天中節(jié)等,源于自然天象崇拜,由上古時代祭龍演變而來。仲夏端午,蒼龍七宿飛升于正南中天,處于全年最“正中”之位,即如《易經·乾卦》第五爻的爻辭曰:“飛龍在天”。其起源涵蓋了古老星象文化、人文哲學等方面內容。
南方二月二主要以祭社(土地神)習俗為主,祭龍習俗主要在龍升天的仲夏端午。在浙江、福建、廣東、廣西等地區(qū),既有龍?zhí)ь^節(jié)習俗,又以祭社為主的習俗?!钡剌d萬物“、”聚財于地“,我國南方普遍奉祀土地神,土地神又稱”社“、”社神“、”土神“、“土地公”、”福德正神“,客家人稱”土地伯公“。。
七月半,民間還盛行祭祀土地和莊稼。將供品撒進田地。燒紙以后,再用剪成碎條的五色紙,纏繞在農作物的穗子上。
七月半施祭與祈望豐收又常聯系在一起。施孤之夜,家家戶戶要在自己家門口焚香禱祝稻谷豐收,并把香枝插于地上。
河燈也叫“荷花燈”,河燈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燈盞或蠟燭,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,任其漂泛。中元節(jié)放河燈,據說是從上元節(jié)(元宵節(jié))的張燈習俗演變而來。
“端午”一詞最早出現于西晉的《風土記》:“仲夏端午謂五月五日也,俗重此日也,與夏至同?!倍?,古漢語有開頭、初始的意思,稱“端五”也即“初五”?!墩f文解字》:“端,物初生之題也”,即說端為初的意思,因此五月初五被稱為“端五節(jié)”。
端午節(jié)是中華民族古老的傳統(tǒng)節(jié)日之一。從戰(zhàn)國時代開始,端午節(jié)至今已經存在了兩千多年。關于端午節(jié)的起源,說法眾多,其中以紀念屈原說影響最為廣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