春節(jié)是中國民間最隆重最富有特色的傳統節(jié)日之一。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,是農歷年的第一天,俗稱“過年”,從臘八或小年開始,到元宵節(jié),都叫過年。
春節(jié)歷史悠久,起源于早期人類的原始信仰與自然崇拜,由上古時代歲首祈歲祭祀演變而來,是一種原始的宗教儀式,人們會在年初之際舉行祭祀活動,祈求來年五谷豐登、人畜興旺。這種祭祀活動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演變?yōu)楦鞣N慶?;顒?,最終形成了今天的春節(jié)。“春節(jié)”一詞開始使用是在辛亥革命以后。
春節(jié)即中國農歷新年,俗稱新春、新歲、歲旦等,口頭上又稱過年、過大年,春節(jié)歷史悠久,由上古時代歲首祈歲祭祀演變而來。在古代,“歲”是一種收割和祭祀工具,“年”字表示莊稼成熟。人們以多種形式慶祝豐收、祭天祭祖、驅除鬼神,逐漸形成了過年的習俗。
從詞源角度來看,“春節(jié)”這個名字由兩部分組成:“春”和“節(jié)”。春代表的是春天,象征著一年的開始,生機勃勃,萬物復蘇。節(jié)則意味著節(jié)日,即特定的、有重要意義的日子,人們會進行特殊的慶祝活動。因此,“春節(jié)”從字面意義上解釋,就是春天的節(jié)日,或者說是慶祝春天到來的節(jié)日。
至于春節(jié)的命名由來,由于它標志著農歷新年的開始,且這個時節(jié)正值春回大地、萬物復蘇之際,因此人們將其命名為“春節(jié)”,以此來慶祝新的一年的到來,以及大自然的重生和更新。這個命名也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中對于時間和自然的敬畏與尊重。
在傳統的農耕社會,春回大地、終而復始、萬象更新的立春歲首具有重要意義,衍生了大量與之相關的歲首節(jié)俗文化。春節(jié)的起源和發(fā)展是一個逐漸形成,潛移默化地完善與普及的過程。春節(jié)文化作為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,承載著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底蘊,也記錄著古代人們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文化內容。
中國的星象文化源遠流長、博大精深,古人很早開始就探索宇宙的奧秘,并由此演繹出了一套完整深奧的觀星文化。北斗七星循環(huán)旋轉,與時節(jié)變化有著密切關系。北斗七星是北半球(中國位于北半球)的重要星象,斗轉星移時北半球黃赤交角其附近相應地域的自然節(jié)律亦在漸變,因此成為了人們判斷時節(jié)變化的依據。
文案:百度百科,使用請?zhí)鎿Q
https://baike.baidu.com/item/%E6%98%A5%E8%8A%82/136876
配圖圖片:135攝圖網
ID:65719、65725、65702、65708、65727、63735、65714
排版,圖片素材:135編輯器
藝術字:”恭賀新春“(ID:154753)
藝術字不可更改文字,可改顏色